English

“漫画”一词的由来

2000-02-24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20年代中期,上海出版的《我们的七月》文学刊物上,出现了一个署名“TK”的画。画风独特,笔调简洁,富含哲理,引起读者很大的兴趣。后来,人们又常在当时颇有影响的《文学周报》上,看到这位画家的插图,并且冠以“子恺漫画”的题头。这些画,有的寥寥数笔,一首绝妙古诗便展现画面,引人遐思;有的则寓意深远,耐人寻味。后来,这位画家又出版了一个集子,叫做《子恺漫画》。从此“子恺漫画”便一举成了名。

但是“漫画”这个词,当时人们是很陌生的,在此以前,这类画有的被称为“讽喻画”或是“滑稽画”、“讽世画”等等,没有一个概括性的统称,而自从出现了“子恺漫画”,我国才有了“漫画”的名称。从这个名称,可以引出一段与我父亲(郑振铎)有关的小故事。

1924年,父亲在上海主编《文学周报》期间,一天偶然从朱自清和俞平伯合办的不定期刊物《我们的七月》上看到了一幅署名“TK”的画,题为《人散后,一钩新月天如水》,画面上“虽然是疏朗的几笔墨痕,画着一道卷上的芦帘,一个放在廊边的小桌,桌上是一把壶,几个杯,天上是一钩新月”。父亲后来回忆道:“我的情绪却被他带到一个诗的仙境,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。”这幅画引起了父亲浓厚的兴趣。

当时《文学周报》经常需要一些插图,于是父亲便向朱自清打听此画作者“TK”其人。原来“TK”名叫丰子恺,是朱自清的同事,同在浙江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教书。

提起丰子恺,大家都知道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。但当时他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音乐和图画教师。他曾经学过西洋画,但后来没有再向这方面发展。他常在课余时,用毛笔把日常生活中所捕捉到的一些有所感触的景象画出来,或是把喜欢吟诵的古诗译成白话,根据诗意,随意画在香烟盒、包装纸或是废讲义的背面,贴在宿舍门背后聊以自娱,并未想到要去发表。但这些画风独特的画,却被他的同事夏尊、朱自清发现,他们都鼓励他发表。是朱自清第一个在《我们的七月》上采用了他设计的封面,并第一次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他画的《人散后,一钩新月天如水》。

1925年,丰子恺到上海创办立达学园。父亲得知后,便通过好友胡愈之向他约画稿,作为插图,陆续发表在《文学周报》上,并给这些画题了“子恺漫画”的题头,从这以来,我国才有了“漫画”这个词。

曾在一个星期日,父亲约了胡愈之、叶圣陶一起到江湾立达学园去看丰子恺的画。那天,丰子恺的房间犹如举办一个小的画展,吸引了许多同事和学生来参观。他把他的漫画一幅幅立在玻璃窗格上,窗格放满了,又放了好些在桌子上。父亲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道:“我们看了这一幅又看了那一幅,震骇他的表现的谐美与情调的复杂,正如一个贪婪的孩子,进了一家无所不有的玩具店,只觉得目眩五色,什么都是好的。”最后,所有的画都被父亲拿了去。在返回市区的火车上,父亲掖上夹着一大包画,“心里感着一种新鲜的如占领了一块新地般的愉悦。”回家后,又细细地把这些画看了几遍。就在1925年底,在父亲主持下,以《文学周报》社的名义,出版了第一部《子恺漫画集》。

在编这部漫画集时,许多朋友都给了热情的支持。沈雁冰、叶圣陶二先生参加了编选,朱自清、夏尊、俞平伯、刘薰宇、方光焘、丁衍镛等先生写了序或跋文,这件事成了20年代的一段文坛佳话。从此,父亲与丰子恺先生便成了莫逆之交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